被断章取义的句子数不胜数,或出于政治目的,或出于传播需要,或作者本意在传播过程中发生扭曲,或者随时间流逝表意发生了变化,如此种种都造成了大量断章取义或古今异义句子,下面列举一些广为流传的”金句”,一同评鉴。
出自明末顾炎武的《日知录·正始》
有亡国,有亡天下,亡国与亡天下奚辩?曰:易姓改号,谓之亡国;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,人将相食,谓之亡天下……保国者,其君其臣、肉食者谋之;保天下者,匹夫之贱,与有责焉耳矣!
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语意本于顾炎武,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。保天下指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,哪怕是匹夫也有责任拿起武器,保土存文。至于保皇帝的国,那是肉食者考虑的事情。
《论语·宪问》记载:“或曰:‘以德报怨何如?’子曰:‘何以报德?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。’”孔子认为,如果以德报怨的话,那么以什么来报德呢?可见,孔子主张以直报怨,以德报德,绝非以德报怨。
这两句诗出自《诗经·邶风·击鼓》
全文:死生契阔,与子成说。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。于嗟阔兮,不我活兮。于嗟洵兮,不我信兮。
意思是:战士之间的约定,说要一起死。后面的两句是说,现在和我约定的人都走了,我怎么活啊?现在则变成形容夫妻关系的句子。
出自《庄子·养生主》
全句:吾生有崖,而知无崖,以有崖求无崖,殆哉矣。
意思是: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知识是无限的,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,那是很危险的。也就是说,庄子真正想表达的是:生命有限,不该没完没了地去追无限的知识。
出自《礼记·曲礼上》
全文:国君抚式,大夫下之。 大夫抚式,士下之。 礼不下庶人,刑不上大夫。 刑人不在君侧
如果按单句确是字面意思,但结合全文看讲的是士人(指古代有知识的人,低级别的官吏)是勉励;对大夫这样的重臣是区别对待而外;对君王则是一种告诫。其一是君王身旁不能有获刑的人供职,免得受其谋害,因为历史上有过这样的惨痛教训;其二是君王身旁不得有获刑的人任职,应该举贤任德,以广聚德才兼备之士治理国家;其三是君王身旁不准有获刑的人存在,用“八议”执法将犯罪的达官显贵清理出朝廷,以彰显君王的政治清明。
出自《论语·子路》
全句:言必行 行必果 硁硁然小人哉。
说到一定做到,做事一定坚持到底,不问是非的固执己见,简直就是个顽固不化的小人,如果你非要问的话,这样的人只能算作第三类,勉强也算个士,不过比起前两类,那可差的太远了。可见孔子并不提倡“必信,必果”的极端做法。
出自《孟子·离娄上》第26章
全文: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 舜不告而娶,为无后也,君子以为犹告也。
孟子说:不孝的表现有多种,但不尽后代本分最重要。舜没有告知父母而娶亲,便是没有尽到后代的本分。
同样在《孟子·离娄上》中,又提到了五种不孝。孟子曰:世俗所谓不孝者五:惰其四支,不顾父母之养,一不孝也;博弈,好饮酒,不顾父母之养,二不孝也;好货财,私妻子,不顾父母之养,三不孝也;纵耳目之欲,以为父母戮,四不孝也;好勇斗狠,以危父母,五不孝也
出处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第二十四章,原本不是俗语,而是佛家修行之语。
原文:人生为己,天经地义;人不为己,天诛地灭。
其中的”为”是修养、修为之意,”为己”就是要求人遵循道德法则。整句话的意思是:人修身养性,天经地义;如果人不修身养性,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。这里的”为”是多音字,读”wéi”。不了解读音的前提下,确实是非常容易误解这句话的意思的。
出自《道德经》第五章
全文: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;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?虚而不屈,动而俞出。多闻数穷,不若守于中。
译文: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,它没有仁爱,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,任凭万物自生自灭。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,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,任凭人们自作自息。天地之间,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?它空虚而不枯竭,越鼓动风就越多,生生不息。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,更行不通,不如保持虚静。个人认为如果”上帝”真的存在,上帝是不会轻易干涉人间事务,而是作为一个观察者独立存在。
持续更新中…